生活資訊
過動兒的瞭解與處理(下) |
1.運用處罰及計時法減少問題行為發生機率。
讓孩子為自己不好的行為付出代價。例如減少遊戲時間、罰站、關禁閉等。譬如出現抓人頭髮行為時,要罰站5分鐘。剛開始施行時,為避免因過頻繁的罰站,造成孩子挫折感、不合作,在一開始犯錯的時候,可先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可用計數的方式,如以堅定的語氣,大聲得念「我從一數 到十,如果不放手,馬上站到牆邊五分鐘。一、二、三...」。當孩子一有修正行為時,馬上停止計數。 2.利用計分制度,作系統性的矯正: 可視年齡不同,採用不同的方式。首先,父母先列出兩張表。一張說明父母希望孩子每天、每星期需要做到的工作或責任。但最好每天不要超過五項,視孩子年齡酌情增減。一張紀錄父母認為孩子每天、每星期、或長時期以來最希望得到的獎勵是什麼。對一個五、六歲小孩來說,可用圓圈圈或卡通貼紙來代表,十、十一歲可用分數或正字來計數,如自己去洗澡得一個貼紙,晚上幫忙洗碗得五分等。沒做到可考慮扣相同分數。當分數累積到一定時,給予他們希望的獎勵。獎勵可事先訂立,可以是物質的如漢堡一個,可以是一種特權如多看半小時電視、多玩半小時電動玩具,或到遊樂場一次。視孩子個性、年齡而做調整。注意剛開始做時,這種累積分數不要要求太多,否則父母與孩子都沒有成就感,常會提早放棄而功虧一匱。當做得特別好的時候,也可給予特別加分做鼓勵。 3.聯合陣線、態度一致: 執行這些行為療法時,最重要的是全家人態度、行為一致。事先經過大家的討論與決議,認清行為的嚴重性,共同商討對策,共同執行。若有人嚴格有人放鬆,效果多不彰。 4.將行為療法擴展到公共場合、學校: 當這些行為矯正有進步後,可逐步將場所擴展到家庭以外的常發生這些問題行為的公共場所。以相似的方式列出期望、 獎勵及未達成時處置方法。通常,一般的父母基於「面子」問題,很難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行為矯治。雖然說這樣做的確帶給一些父母「難為情」的感受,但是若能因此矯正孩子的行為,相信必能減少孩子不良行為造成的失禮與難堪。 5.定期評估改善程度,修改對策與計畫: 由於問題行為有輕重緩急之分,每個階段的孩子也各有其重要的學習課題,所以需定期評估目前的作法效果如何?是否需要調整?隨時發現問題,隨時修改。大部份的問題行為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決非一天兩天的治療就能解決。因此對於行為治療最重要的是堅持到底,千萬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放棄。家人態度一致,也是很重要,否則孩子會鑽漏洞,難以堅持。此外有時也要跳開孩子本身的問題,看這些問題行為的背後是否有其他影響因素促使孩子不得不這樣做?如父母親教養態度、親子關係、學校壓力等,必先解決這些因素,問題行為才可能真正被改正過來。 課業輔導方式: 1)學校的選擇: 盡量選擇人數少的稚園或小學,否則因老師必需兼顧到大多數孩子的狀況,比較無法容忍及照顧到過動兒的特殊行為。 1.分段學習: 學習、做功課時間不要太長,儘可能分為小段落,十分、十五分就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活動,然後再逐漸延長時間。 2.學習環境: 儘量單純、安靜,減少外界刺激。做功課的房間設備、布置簡單,玩具拿開,桌上除了書本、文具外,不放任何東西,門窗關著,以免因窗外景物而分心。 3.上課時間: 上課時讓他坐在老師易注意到的地方,並請老師十幾分鐘就讓他擦黑板,發簿子,以減少因無法靜坐而拉前座頭髮、 踢鄰座腿等行為產生。若為好幫手,適時鼓勵誇獎,可加強自尊心。 4.家庭教育: 對一個學校功課表現不良的過動兒來說,家庭是安排補充教育最好的地方,可以更具彈性、耐心的方法,達成教育的目的。對於因過動導致成績不好的孩子,一方面要適時提醒及督促其作習,同時教學不要只限於紙筆的書寫方式,先瞭解孩子能力不足的地方在那裡?父母可自行設計變通的方式,加強他們學習欠佳部份。如對一個閱讀障礙的孩子可以用每天定時說故事的方法鼓勵他們練習說話、遣詞用句;以拼地圖方法,認識國家;以玩大富翁遊戲,練習數學計算能力。不要將學校表現不佳的問題帶回家成為家庭問題,施以處罰。這樣一來,除了徒增家庭壓力,降低孩子信心外,對學習成果沒有太大幫助。 5.補習教育: 如果發現孩子有學習上的障礙,可在放學後請個個別指導的家教,給予良性補習,儘量不要讓孩子的學習脫離學校進度過多,另一方面也可減少父母督促孩子課業帶來的壓力,與不當的情緒反應。 日常生活活動之安排: 1)活動的安排:「疏通其過動,而非全面圍堵」 在遊戲中學習。如出外旅行時,避免因旅途遙遠,孩童無法忍受,可撥放兒歌或童話故事錄音帶帶,在車上說故事唱歌。晴天多做戶外活動如打球、溜冰、騎腳踏車等;雨天則在家中作安全性高的遊戲如堆積木、傳接球等。要避免安排需要過份專心的靜態活動如彈鋼琴、書法。有些家長認為因孩子太好動,特意安排靜態活動,期望以靜制動,矯正過動本性,殊不知因孩子本身活動量大、不專心,根本無法完成,反而增加了父母及孩子的挫敗感。相反地,一些如柔道、跆拳道等,因考慮孩子衝動的特質,可能會造成傷害,並不適合。 2)語言態度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多差遣他以發洩他們好動的本性。言語儘量心平氣和、速度慢,一次只吩咐一件事,以免分心、忘記。但對於交待的事情最好重覆提醒,否則會因他們易分心的特性常忘記去做。但切記!不要過度嘮叨,一再數說過去的不良事蹟,只會造成孩子的反感,沒有太大助益。孩子作好或完成一件事,記得要不吝嗇給予一、兩句讚美。 3)朋友選擇: 維持規律生活,替他找活動量不高的朋友,最好一次只跟兩、三人玩,以免加強了其過動衝動的行為。 4)注意環境安全: 由於過動兒衝動,不考慮危險,故家庭佈置需避免易碎或危險物品。玩具也要考慮安全性,避免發生意外。經常注意戶外活動空間的安全性。 5)感覺統合運動: 有理論認為不少過動兒因腦部問題常伴有前庭、觸覺、肌肉關節動覺平衡、動作協調的功能性障礙,此導致其易分心、煩躁與過動。一些感覺統合運動,如俯臥滑行、玩沙、草地打滾等略有助於過動症狀的改善。 父母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 1)接納孩子的疾病與特質: 父母當瞭解孩子的能力是不均衡的,是大腦發展的問題,不是故意的搗蛋行為。孩子的身體內彷彿有一個不熄火的引擎在發動著,他們的好動、粗心、不專心,並非他們不願或不肯學好,而是有生理的因素,知道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小孩是不同的。在接納孩子的情況下,父母才能較心平氣和,以智慧的方法來教導小孩,或給予適當的治療。事實上,父母的接納,全面的支持,是過動兒朝向正常發展最大的助力。 2)調整自己: 有些父母本身個性較安靜內向,或律己較嚴謹的,非常不習慣孩子的好動與衝動,二者差距越大,衝突也越多。故在幫助孩子改變行為的同時,父母也需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個性來配合過動兒,孩子的心理也會比較健全。 3)增強孩子自信心: 這樣的孩子並非全然的不好,還是有其專長,但因無法滿足常規的標準,或一般父母的期望而被貼上了壞孩子的標籤,其實孩子是無辜的,千萬不要讓自己失望的情緒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信心。父母可儘量安排一些活動如游泳、溜冰等一方面滿足其過好動需求,並藉著鼓勵、讚美其較專長部份,增加自信心,彌補因學業、人際關係上的挫折造成的自卑心態。 4)彌補孩子先天的不足: 對於較缺憾部份如社交技巧、多安排夏令營、教會團體、露營等活動,加強社交技巧的訓練;功課方面安排一對一的教導方式,彌補過動造成的學習障礙。這些不足的地方是可以慢慢彌補的,不過需要較長的時間,千萬不要抱著馬上要看到結果的心態,操之過急,也不要期待或要求太高。 5)避免剝奪學習的機會: 部份父母因孩子在團體中不良行為常招致親友鄰居抱怨後,常限制他們外出,以免產生困擾。結果減少與同年齡孩子互動機會,反而更增加了他們人際關係發展的障礙,所以避免過長時間的限制外出,在父母監護之下進行戶外活動是有益的。 6)父母親要互相支持: 家庭在治療過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父母親要態度一致,互相體諒與支持,千萬不要因有這樣一個孩子而互相埋怨、怪罪對方,甚至因孩子的存在而造成夫妻感情不和諧。在處理問題時,儘可能不要有太多的情緒反應,先停下來想一想,孩子的行為是否嚴重?是可忽略的嗎?行為是來自焦慮不安或故意?再依原則處理。 7)加強與學校老師的溝通: 讓老師與父母同時瞭解孩子問題所在,可避免因孩子過動行為激起的不悅情緒,影響了正確的處理,減少父母老師間不必要的指責與攻詰。 ~摘自台北榮總醫院精神部之衛教~ ~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我們當立即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