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廿一世紀的親職教育 ( 三 ) |
第三種類型的父母是知道民主時代的來臨,民主教育非常重要,就像來聽演講的朋友。我講的內容並不是都適合每一個家庭,就像一個媽媽告訴我,當我發現孩子有些問題出現我就到處聽演講,一年之內聽了三、四十場,也到處去買書結果她的感覺是不聽演講不看書還好,越聽越看越迷糊,因為沒有一個學者專家講的是一樣的,我該信那一套,我在很多場合碰到一些父母希望我能一針見血,一試見效解決他們的問題,我可以告訴各位父母親,要學的是一套教育孩子的方法,親職教育工作不能「見招拆招」。
邁向二十一世紀家庭結構在轉變,根據柴松林教授公佈台灣近四、五年來家庭人數持續減少,三、四年前數據顯示家庭孩子平均人數大概是三.九人,現在仍在持續下降中。由於家庭人數減少,很多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他們學十八般武藝,父母親壓力很大。 上次有個媽媽跑來告訴我,我的孩子二歲多,我讓她去學英語、德語,以後還要學小提琴、柔道,我說:「這樣孩子會不會太痛苦?」那母親答道:「我與其讓他現在痛苦,免得他將來更痛苦。」她又問我意見,我回答:「我覺得他現在痛苦是不錯的,可是我可以保證他將來更痛苦,因為他沒有快樂童年。」坊間流行「零歲教育秘訣」,懷孕時聽音樂讓自己心情愉快,當孩子出世,給他燈光、音響、顏色的刺激,一歲時給他數字概念。 日前國內推行的這套零歲教育秘訣是從日本翻譯過來,日本又從美國翻譯過來,然而美國已經證明這套秘訣失敗了,那是在美國訓練資賦優異的孩子在用的,很多孩子學了都相當挫折,不要看他小時候學的很好,到了五、六歲他就皮了,中國人講的最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學習的興趣與動機是最重要的,你把他壓榨光了,他什麼都不想學了,你不可能跟他一輩子。 就像一個爸爸告訴我,當我盯住孩子考前跟他溫習,他就能考九十、一百,可是有一次一忙沒幫他溫習,他就只考六十分。我跟他分析,他考六十、七十都是孩子自己的,如果他考一百,對不起一人五十分,孩子五十、爸爸五十,尤其大考前,家裏製造一些緊張焦慮氣氛,走路要小聲,電視不能開…這種氣氛會傳染的,一個抓自己很緊的人,通常抓別人也很緊,現在的父母關愛孩子程度超過過去,現在父母憂慮也大過過太多。 然而回到樂觀的想法,二十一世紀經濟進步,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越富裕,提供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生活,這是值得肯定的。從傳統權威的社會轉成現代民主平等社會,我們要怎棣跟孩子相處,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讓孩子成長的更好,這就是今天來此的目的。 怎樣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我覺得這是最基本,我可以說出很多技巧、技術,很多策略,可是沒有良好親子溝通做基礎那就毫無用處。這幾年從我研究的青少年犯罪問題中,發現當孩子發生問題時,通常父母親的反應是:(一)我不知道。(二)我不相信。 約十年前,台北市松山地區有七、八個國中生去偷東西,由於分贓不勻,其中幾人將另二個同伴殺了滅屍,埋在松山,事發之後,他們父母的反應都是「我不知道,這孩子好久沒回家了?」第二個案子,高雄有一個年輕人做了一個土製炸彈放在百貨公司角落,然後以此打電話勒索錢,報紙一登,他媽媽的反應是「不會的,我兒子很乖,他絕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我們曾針對父母親做一問卷調查,統計出來發現,父母都認同吃飯時候氣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認為吃飯是溝通的好時機,但是實際去觀察了解時驗(心理學上說:人的態度跟行為是有差距的,我這樣認為但我並不這樣做。)現代的家庭吃飯的情形是:吃早餐時匆是草草率率各自吃飯,全家人相聚最好時間就是晚餐時刻了!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