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廿一世紀的親職教育 ( 四 ) |
※所以我們也不難發現真有些家庭吃的情況是這樣的:
(一)一邊吃飯,一邊強棒出擊、綜藝萬花筒、捧著飯碗在電視機前面, 根本沒有時機可以溝通。 (二)很多父母親一天沒看到孩子,晚餐時間問題就出來了,把吃飯時間 當成機會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吃飯就開始唸。「考試快 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這次要好好努力用功!」現在的孩子為 什麼會厭食、拒食?因為他不喜歡吃正餐一上桌他就想不知道又要 被拷問什麼?我們在研究孩子為何喜歡吃西方速食,除清潔、衛生 的理由外,我認為在心理學上有二個理由。第一「自由」、第二「 自主」。因為在家裏不自由、坐好、碗拿好、怎麼老是吃肉多吃些 青菜,但在速食店裏有很多遊樂地方,可以拿著可樂、漢堡,一面 吃?一面玩,父母親通常在這個場合也比較放鬆一點,隨便你要吃 什麼?所以孩子到那裏,它很自在,也很自主。 (三)中國人常說:「食不言、寢不語」。當孩子說:「媽媽, 我今天在 學校…」媽媽答:「閉嘴,我告訴你多少次了,吃飯時不能講話,你 知不知道!」我覺得這邊有二個問顧可以探討,第一個問題是,小孩 子很聰明,心裹想奇怪,吃飯時大人可以說話,小孩子就不能說話, 難道你要他服氣。第二個問題是,父母親很喜歡講這句話:「我告訴 你多少次了」這句話不僅讓你孩子討厭而且沒有效果,因為這句話有 語病,如果你告訴孩子…一次沒改好,二次沒改好,三次、四次…你 還要告訴他多少次?說實在我看出你心中的無奈、無計可施,要換別 的方法了。 吃飯是一個溝通時間,這是快樂時光,好好把握,吃完晚飯之後也是一個快樂時光,很多家庭主婦認為吃完晚飯是痛苦時光來臨,碗筷沒洗、飯桌沒整理、衣服要洗、房間要整理、孩子功課需照理,累死了,有時先生、孩子都睡了,我還在忙啊? 在我處理婚姻個案時,很多女士告訴我,「為誰辛苦、為誰忙?」甚至有媽媽憤慨的說,我忙的半死,先生、孩子都有問題。 我倒想給媽媽們一個建議,你給自己半個小時休息鬆弛的時間。很多媽媽會疑惑說,家事做不完,怎麼辦?在這裏要注意的是,第一請問你家事做的完嗎?第二碗筷泡著半個小時會生蟲發臭嗎?家事永遠做不完,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會讓自己累死,親情比家事重要,親情是靠著一點一滴的時間累積起來,我們在研究,每個家庭主婦一天至少可以節省七十五分鐘,我們常像無頭蒼蠅一樣,從臥室到客廳、廚房到浴室進進出出,不知自己在做什麼?如果將要做的工作拿張備忘紙條寫起來,就能節省很多時間。 晚上睡覺之前也是快樂時光的來臨,很多父母親跟我搖頭,好不容易趕孩子上床睡覺,過一會兒孩子又跑出來「要喝水」、「要尿尿」…孩子不想睡覺怎麼辦?催啊!唸啊!警告都沒效,何不在睡前創造十五分鐘的快樂時光。消極上的規範是到了時間,你就進房間,躺在床上,睡不睡覺,閉不閉眼晴是你的權利,積極的方式是創造快樂時光,靠在床板(不能躺下來,躺下就爬不起來了)十五分鐘跟你的孩子聊天,「你學校發生什麼事」「老師教什麼歌」我們來唱歌講故車,剛開始很難,幾天過後,變成孩子催爸爸睡覺,孩子說:「爸爸你的故事好像講的差不多了,怎麼老是重複,換我來跟你講說好了。」所以,他是個快樂父親。 如何促進親子溝通建立親子關係,最基本的還是兩個字「傾聽」,父母親常抱怨孩子都不聽我的話,我要問:「你聽過孩子講話嗎?」很多人問我,你說的傾聽跟一般人所講的聽有什麼不一樣?譬如在電話中,你在這一方說的精采絕倫,而對方一句也不吭,你會說:「喟!你有沒有在聽呀!」若對方有嗯、對、是、好等反應,表示他在聽了,傾聽是有目的,專注的聽。 美國心理學界設計一種類似天主教的告解室,一個小房間隔著布簾子,很多心理有困難,有問題的朋友,他在這裡得到幫助,談完後就離開,他們發現布簾後面不是神父、修女,不是心理醫師,竟是一台設計非常好的電腦,電腦會做反應,電腦會說「嗯、我了解」「然後呢?」電腦會說「這很有趣,你能不能多說一點。」如果你說我很痛苦,電腦會重複你的話,很多人藉由這台電腦得到幫助,非常奇妙,心理學上叫「淨化作用」,心裡有困擾有心結,當你傾吐後就會舒服多了,好像洗滌過一樣。 ~本文來自財團法人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