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資訊
孩子的霸道行為 |
很久前有一首「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歌流行於新新人類旅中,繼而「沒大役小」也就出現了,飄車、恐嚇、勒索、殺人也就更瘋狂了…………雖然強力「禁止」,稍有「靜止」。但是如不溯源尋本去了解原因,善加引導。暗潮起伏,不久或許會洶湧澎湃,排山倒海,一發不可收拾,有能力的父母不得不謹慎從事。
˙霸道行為其來有自 一般而言孩子的霸道行為大多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的。造成孩子霸道行為的主要因素有下列幾項: (一)自我中心型 依據發展心理學的論點與研究結果,孩子的成長前期總是很自我中心的,內心世界只有自我,利他的行為較少。成長過程中如未加以適當的引導,自以為是或處處要求別人聽自己意見的個性,自然會表現出霸適的行為。過於霸道的孩子通常出現在「獨生子女」、「隔代撫養」(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身上。父母因為忙碌無暇照顧孩子,對孩子有補償的心理,予取予求、過度溺愛、放縱任性等等都足以使孩子目中無人,過於霸道或不尊重他人。 (二)轉移性攻擊 不少老師發現在學校有攻擊別人傾向的孩子,通常在家中是被攻擊的對象。如常遭父母毒打的孩子,從父母的教養中學會不當的情緒發洩,以攻擊行為表達不滿的心理。因而,父母平常應謹言慎行,做孩子良好的典範,本身有負面情緒出現時,以適當的方式排解。以暴力相向的父母容易教養出暴力傾向的孩子。 (三)懦弱的反向作用 孩子的攻擊行為本身是防衛作用的一種。有的孩子因察覺到自己的內心懦弱,又受到一些欺負而奮起反抗,訴諸於暴力,以暴力來證明自己不再是弱者或甘心受壓迫的人。 (四)報復心理 暴力傾向的孩子大半缺乏愛或是自認為失寵。由於得不到他人的關愛或關注,為了引人注意或是期望得到愛,因妒嫉而引發破壞、報復心理。其次,是導因於從小到大沒有學到正確的情緒發洩或表達情感方式。 ˙消弭孩子的霸道行為 孩子在成長中是從「自我中心」發展至「群己關係」。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應鼓勵孩子多參與團體活動,與同儕分享內心世界與情感生活,從互助合群的共同利益著手,進而學習同情和了解他人,以及領導和被領導的互動關係。其次,在幫助有霸道行為的孩子之前,必須先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欺負、恫嚇或毆打別的孩子?如果他們是自覺懦弱而想變得堅強,應教導他們何者才是真正的強者。欺負弱小並非強者的表現,而是同情弱者、幫助弱者,因而得到別人敬重和欽佩才是強者。而外形瘦弱的人依然可以成為強者,只要內在信心堅定、行動果決、不屈於恫嚇和暴力等。 對於孩子的霸道行為不能採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以處罰的方式只會造成孩子更多的反抗和暴力行為,即使孩子不會或無法反擊大人的壓制,但會將此暴淚之氣轉而攻擊其他弱小的人,如弟妹或同學等。因此對於有霸道行為的孩子,宜給予溫暖和關愛以及耐心的教導。而過分溺愛孩子,或常用處罰打罵孩子的父母應早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習到為別人考慮和為別人服務的行為,才是教導「霸道孩子」的竅門...? ~本文由小六老師提供~ |